【采访】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实验班导师——何晓波

文章来源:经贸学院 作者: 发布时间:2019-08-29 浏览次数:1527




何晓波,男,汉族,1984年3月出生于上海,祖籍广东新会。现任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上海对外经贸大学讲师,硕士生导师,并担任《产业经济评论》执行副主编。2013年毕业于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经济学专业,获经济学博士学位。2017年受聘于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任教至今,主要从事经济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主讲本科生《经济学原理》、《微观计量经济学》、《劳动经济学》和研究生《实证研究方法与应用专题》、《贸易、产业和劳动力市场专题》等课程。2018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各一项。截至2018年共发表英文论文13篇,包括在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Regional Science and Urban Economics, Economics Letters(2篇), China Economic Review 等期刊发表的10篇SSCI论文。



提问相较于其他商科专业,经济学专业有什么异同和优势?


何老师这个问题其实很难回答,因为我对其他商科专业的了解非常有限。下面的回答仅代表个人的看法,不一定有道理。

        首先,经济学所强调的很多思维与原则是市场通行的,换言之,学好经济学的人对市场会有更透彻的认识与理解,在危机和机会来临时会更敏感。

        其次,经济学目前的发展在理论建模和数据分析方面至少不落后于其他商科专业,在特定的细分领域还有一定的优势。

        最后,经济学可能看起来没有某些实务型专业那么“接地气”,但我想这恰恰是一个专业存在的价值。大学设立专业不是要培养一大批“操作者”,而是要培养一大批“人才”。“接地气”从某种意义上是迎合市场对“操作者”的需求,而这本来不应该是大学培养的任务。

        大学教育本身就是“授人以渔”,教会学生如何运用已有知识去开拓未知领域。从这个意义上说,经济学专业是坚持“授人以渔”做得比较好的专业之一。



提问:在大学时期有没有什么坚持了四年的习惯?你认为大一的同学最应该养成的一个好习惯是什么?


何老师说来惭愧,我真正开始好好学习,恰恰是大学四年本科毕业之后。我经历了不算太成功的四年本科,又在业界工作了一年,然后决定转学经济学并出国留学。在研究生和博士阶段,我才真正“学明白了”。

        如果说要有什么是值得坚持的,那就是我博士时期一位师兄留给我的一个忠告:“每天抽出两个小时花在你的毕业论文上。”这句话现在可以转送给大一的同学:“每天抽出两个小时花在你的学习上”。我想强调的是,这“两个小时”应该去除上课和完成作业的时间。换言之,是两个小时的额外学习时间。利用这些时间,你可以阅读书籍、查找文献、练习软件,你也可以去做市场调查、访问师友、开拓眼界。

        总之,把碎片化时间和夜里的整段时间都利用起来——碎片时间可以看手机上下载的论文和研报,整段时间可以用来思考和整理笔记等。当你走过好多年,回头再看你每天投入的两个小时,你会发现它们的价值。

        尽管,大家毕业之后不一定都会选择继续深造,但学习是一辈子的事。等你们工作了,每天也还是要抽出时间更新自己的知识,了解外面的世界,只有这样才不至于被时代抛弃。如果你选择继续深造,走上科研道路,那每天坚持学习就是必然的,否则很快你就会跟不上文献的发展。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从现在起就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坚持学习,终身学习。



提问作为经济学创新实验班的指导老师,请问你对实验班的同学们有什么样的期望?


何老师作为指导老师,我们对实验班有很高的期望。实验班不仅为了选拔优秀人才,还是教学探索和改革的实验田。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对实验班的期望不仅停留在每年有多少优秀的毕业生,更是对每一个人长期发展的期望。

        具体而言,我希望实验班最优秀的尖子生能选择国内外的名校继续深造,最终加入科研人员的队伍。当然,大部分人最后不会选择科研道路,那对他们我有什么期望呢?我想,应该是做一个“一专多能”的人才。一个人要在社会立足,不能没有一项突出的专项技能,这就是“一专”。但人如果太“专业化”了,在求职就业的时候就会遇到选择面过窄的问题,所以在精通一门“手艺”的同时,要保留其他选项的可能性——你要学会触类旁通和无师自通。

        举一个足球的例子,通常一个球员有一个专项的固定位置。但很少有球员,终其一生都只踢一个位置。因为随着比赛的进行,场上的位置要调整,可能出现减员,需要你临时客串不熟悉的位置。在漫长的赛季里,也可能需要你在一段时间内专职踢一个你本来不擅长的位置。甚至有一些球员,原来是防守型的,但最后成长为进攻型的优秀球员。这些都是“一专多能”的表现。我希望实验班的毕业生也能做到这一点。

        如果一个人既无法成为金字塔的塔尖,也无法做到“一专多能”,是否我就很失望呢?也不尽然。如果你的才能无法达到上述的要求,你依然可以成为优秀的人——做一个有责任心、有爱心、有正义感的好人。如果一个毕业生,没有考取名校,也没有找到一份非常理想的工作,但他/她孝敬父母、照顾弟妹、与人为善、踏实勤勉、勇于奉献,我依然认为他/她没有辜负我的期望。

        实验班最终要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而“德才兼备”四个字囊括的内容太多太广。所以,我相信,只要你们认真学习、一心向善,绝大多数毕业生都会是我定义的优秀人才。



提问作为有海归留学经历的老师,对于大一大二有志向出国留学的同学有什么建议吗?


何老师:关于出国的话题,我想可以讲几天几夜。简单说,无论你什么时候出国,是否还打算回国,从现在开始你要做的准备无外乎本科阶段保证取得较好的成绩,同时提高外语水平。这些建议绝大多数人都会提到,而我想说的是另外一个方面——就是我们出国到底会面临什么?

        出国之后,很多事情都变了——电压会变,插头形状也会变,只有一件事不会变:最终,你只能依靠自己解决所有的困难。从这个角度看问题,你要做好的准备就不单是学好知识和外语了——你要学会做饭,学会修水管,学会修电路,学会简单的木工。到了国外,你会发现自己要生存下去,不是要学习好,而是先得解决吃饭、睡觉、洗澡、供电等等你原来根本不用犯愁的事情。所以如果你需要建议的话,我会说先去补生活技能的课。

        此外,还有一个很大的困难会摆在你面前,它不是气候,不是语言,不是文化,而是孤独。你能适应国外的气候、语言、文化,这些随着时间的推移,你都会渐渐适应。唯有孤独,是很多人一辈子都无法适应的。这种孤独是你在国内无法体会,甚至无法想象的。你也许要一个人居住,在学习工作一天之后,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家面对四面白墙和冰冷的灶台。在你忙完了饭菜之后,已经没有了洗碗的力气。比这些更可怕的是漫漫的长夜,你很困倦但因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辗转难眠。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是很多人在国外真实的生活状况。只有强大的内心才能战胜乡愁,只有顽强的意志才能对抗孤独。而这些恐怕是你无法从书本上学到的,也很难从大学本科四年中得到。

        如果一定要我给有志出国的同学提个建议的话,我会建议每天尝试关掉手机一段时间,让自己安静地呆一会儿,看看你是否能适应,是否喜欢这样的状况。


(来源:公众号“经实为开”)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