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2019年科研标兵、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洪江涛副教授
“从一名刚毕业进入学校任教的青年老师到成为学校骨干教师,这近12年的时间是一个不断成长的过程,其中有许多艰辛,也得到了校内外许多专家和同事的帮助和指导,在此要向学校和帮助过我的老师表示感谢。”随着临近岁末,学校各类年度荣誉表彰陆续揭晓。在2019年科研标兵评选中,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洪江涛副教授荣膺科研标兵称号。面对记者,洪江涛老师吐露了从教12年来的心声,讲述了在教书育人特别是追求学术理想的过程中的点滴感悟。
洪江涛副教授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获得管理学博士学位,2008年4月进入我校任教,现为我校上海对外经贸大学物流管理系主任、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方向学术带头人、硕士生导师,同时兼任上海发展战略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物流学会会员等职务,荣获上海市“晨光”学者称号。
在校任教近十二年的时间,洪江涛老师一直在不断积累,他先后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Annals of Operations Research》、《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中国管理科学》、《财贸经济》和《科学学研究》等国内外权威期刊上发表论文三十多篇,其中,SCI & SSCI十篇,CSSCI二十余篇;论文《饮料行业供应链亟待低碳化式》获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林安杯”物流优秀论文唯一特等奖;主持国家社科、教育部人文社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和上海市级课题多项。
做“顶天立地”的研究者
在洪江涛老师看来,教师做科研要做到“顶天立地”。“顶天”是指关注国际前沿问题,把握最新研究方向;“立地”是指科学研究不能够只在象牙塔里面,一定要解决实际的社会问题,要接地气。为此,从博士阶段开始,洪江涛老师就把供应链管理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他介绍说,供应链管理“顶天”表现在供应链是连接企业和社会的状态,各个国家能形成全球生产网络,根本上依赖于供应链的形成,因此供应链是全球范围内都非常关注的热点话题。同时,供应链管理和我国企业现状紧密结合,在当前的经济背景下,一些中小企业都会遇到很多资金流、信息流方面的发展困境,怎样让中小企业融入到全球供应链中,这些问题都需要靠优化供应链管理去解决,这又体现了供应链管理中“立地”的特点。
洪江涛老师供应链管理研究重点关注两个方面问题:一是可持续供应链管理,二是供应链中的质量管理。他表示,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深入,对企业节能减排的要求更加严格,企业只有通过强化环境保护的自我约束机制,来降低产品和生产过程相关的环境污染所带来的生产经营风险。绿色供应链管理能使整个供应链的资源消耗和环境负作用最小,并能有效满足日益增长的绿色消费需求,从而提高供应链的竞争力。他以自己在“林安杯”全国物流优秀论文评比中荣获唯一特等奖的论文《饮料行业供应链亟待低碳化式》为例,对可持续供应链管理作了说明。该篇论文运用碳足迹分析的工具,针对饮料行业的产品从原材料供应到加工环节、最后的生产流通环节这一系列过程中的碳排放的分布情况进行研究,并提出优化意见与建议。
针对供应链中的质量管理,洪江涛老师认为,过去说供应链管理主要是指对单个企业质量管理控制。但现在随着经济全球化潮流,现在跨国公司供应链的形成是由成千上万家企业来共同把控的,在这样一个网络化体系下面怎样去把单个企业的质量延伸到全球的质量控制,延伸到供应链体系的质量控制,这是一个非常值得去深入研究的课题。
做“教研结合”的传道者
教书育人和科学研究是高校教师主要的工作,两者孰轻孰重,应该如何分配,也是每位老师都需要面对的问题。在洪江涛老师看来,科研与教学并不应该被割裂开来,而应该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科研中的许多调查数据和研究成果是对教学内容的补充和完善,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也能发现一些值得研究的学术问题。
在《供应链管理》《物流管理》课程教学过程中,洪江涛老师发现由于近年来物流供应链领域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物流行业产生了许多新技术和新模式。但相比教材中的内容则有些滞后,在这种情况下,一味地按照传统教材照本宣科地进行教学,就会产生教学内容和实际情况相背离的情况,也会使学生降低学习兴趣。这时就需要老师用自己对前沿领域的研究成果来反哺教学。
课堂上,洪江涛老师把自己研究过程这个对产业和企业的调查分析作为教学案例,组织学生对案例的分析和讨论,提高学生课堂积极性,也让学生接触和了解供应链管理的前沿信息。比如在物流供应链这门课中,他结合了自己在研究某一化工企业过程中所做的企业调查写成了化工企业可持续性供应链建设的案例,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作了详细的案例分析,从采供生产、销售体系中怎样做到环境控制,污水管理、粉尘控制,通过案例介绍让学生了解细节性内容代替空泛的理论介绍。
课堂教学之外,洪江涛老师十分注重对学生思想的引领和教育。他认为,在缺乏引导的情况下,商科专业的学生容易有功利化倾向。而通过教师的引领和指导,对学生的价值观进行身体力行的熏陶和影响,对学生的发展会有更为深刻的影响。
“尤其在学生的课程学习当中,我会让他们在比方说课程论文,甚至课程作业当中,还有包括辩论当中,我都会引导他们去做很多更加有意义的一些论文选题,那么实际上也是锻炼学生的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作为多个大创团队的指导老师,洪江涛老师也会将自己的科研理念在指导过程中传递给学生,鼓励学生研究具有社会意义的课题研究。最近洪老师指导了一个学生团队进行钢铁行业低碳供应链的研究。“钢铁行业客观讲它代表一种高污染排放的产业,那么这个产业如果我们不去关注的话,它实际上对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有很负面的影响。”
对于想要开展项目调查研究的学生,洪江涛老师也给出了一些建议。开展研究要以扎实的工具性知识作为基础,如数学工具、计算机应用等。同时在创新创业过程中需要具有国际视野,这就要有扎实的英文能力为基础。有了扎实的基础后,可以尝试在创新研究过程中进行不断地学习、分析、总结。比如说与老师共同合作完成课题,在本科期间参与1~2项创新创业项目,这些经验会更有益于学生适应之后的研究过程。
做“学术薪火”的传递者
本次获得“科研标兵”称号是对洪江涛老师10多年在科研领域辛苦耕耘的肯定和回报。说起这一过程,他坦言,当时就抱着一颗平常心去申报科研标兵,同时也想为青年教师起到带头作用。当得知最终获评“科研标兵”称号,心里非常激动,更加坚定了以后做更好的学术研究和不断提升自身教书育人能力的决心。回顾走过的科研经历,洪江涛老师讲述了自己做科研工作的感悟和体会。
洪江涛表示,作为一名高校教师,要始终保持对科学研究的动力。他认为自身科研动力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学校在从教学型向应用研究型转型的过程中对科研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一名教师要跟上学校转型发展的步伐,在科研工作中不断钻研、久久为功;二是近年来他所在的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引进了一批优秀教师,学院内部形成了浓厚的学术研究氛围,身处这样的环境中,仿佛有一股力量推着老师在科研领域向前迈步;三是自己对科研工作也有一定的追求,希望自己在供应链管理领域成为一名优秀的学者。
有了动力之后,要紧跟自己研究领域的国际前沿动态,多向国内外学术大家请教,静下心来磨练内功,不断学习、注重积累,始终在科研道路上坚持下去。洪江涛老师特别提到自己十多年投身学校中澳合作办学的经历和2017-2018年去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访学一年的经历,在研究中得到了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Shams教授、美国加州大学王云增教授和纽约大学Diabat教授等知名学者的指导和帮助,使他受益匪浅。通过和知名学者的合作交流,洪江涛老师一直能接触到最前沿和热点的学术问题,为他的科学研究拓宽了视野,抓住了重点问题。另一方面,在Shams和王云增教授等学者的指导和帮助下,他对国际学术期刊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为他打开了在国际知名期刊上发表论文的大门。
针对学术成果的取得,洪江涛老师也有自己的一套方法。他认为,虽然每位老师的科研累计的路径会有所不同,但无论是申报课题、发表论文还是出版著作,各类学术成果是互通的。他以自己举例说,他先会在一个较大的领域分散地做一系列研究,以小论文的形式一篇篇的发表。当文章发表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思考如何把各个领域分散的研究成果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思路,也就有了申报课题的方向。在获得课题立项之后,又会研究和撰写新的论文发表,当在某个领域的科研成果不断累积,最终形成体系时,专著出版也就水到渠成。
采访最后,洪江涛表示,他非常赞同汪荣明校长“学术强则学校强”的观点,今后将继续在供应链管理领域深耕不辍。同时,作为一名学术带头人将把更多的经历放在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和学术梯队的建设上,把学术的薪火传递给更多的人。
(来源:校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