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6日,由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中国世界经济学会主办,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国际发展合作研究院、国际经贸研究所、上海市世界经济学会承办的“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国际发展论坛(2024)”在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古北校区顺利举行。来自中国国际发展知识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新开发银行、美国康奈尔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政法学院、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厦门理工学院等国内聚焦发展融资的研究机构、高校的专家学者出席,共同探讨国际发展合作与融资领域的前沿问题。
此次论坛围绕国际发展融资机制创新、中国与国际主权债务治理等议题展开深入讨论,分享最新研究成果,交流实践经验,为应对全球发展挑战积极建言献策。论坛活动为期一天,议程包括上午的开幕致辞与主旨演讲,以及下午的两场分论坛及闭幕总结。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党委副书记吴毅,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世界经济》编辑部主任高凌云为论坛致辞。开幕式由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国际发展合作研究院院长黄梅波教授主持。
吴毅在致辞中对出席论坛的各位领导、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并向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和上海市世界经济学会的指导与支持表达了诚挚感谢。他介绍了学校在开放经济与国际发展合作领域的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及人才培养成就。他指出,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在服务国家战略和智库建设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他表示,学校希望通过此次论坛,进一步加强与各方的合作,共同为推进国家高水平对外开放和国际发展合作贡献力量,期待与会专家学者在论坛中深入交流,取得丰硕成果,推动学校在国际发展合作领域不断迈向新高度。
高凌云首先充分肯定了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对中国世界经济学会的长期支持以及对推进中国国际发展合作理论与政策研究、学术平台搭建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他强调中国在国际发展合作中扮演着积极且重要的角色,全球发展倡议等理念的提出体现了中国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全球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的决心。他指出,本次论坛的主题和议题设置紧密围绕国际发展中的关键问题,体现了对国际发展问题和中国角色的深刻把握,学会期待论坛能够促进更多有理论深度和实践操作性的思想碰撞,为解决国际发展问题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案。
主旨演讲环节中,以“全球发展倡议与国际发展融资”为主题,多位专家分享了关于国际发展合作的前沿见解。该环节由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国际政治系主任郑宇教授主持。
中国国际发展知识中心周太东副主任深入剖析了全球发展倡议的理念内涵和实践进展,阐述了该倡议在推动全球发展合作方面的重要意义,以及在实践中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他强调,需要深入研究其与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经验的关系,以及与其他全球性倡议的协同关系。
中国社科院世经政所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宋锦研究员指出当前全球发展格局呈现出复杂的态势,部分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发展水平与发展权利不匹配的问题。她建议应建立更加科学、全面的评估体系,综合考虑不同国家的发展特点和需求,以确保发展权利的公平分配。
新开发银行独立评价局高级专家孙超基于评价报告介绍了新开发银行在本币融资、项目实施、组织架构及制度建设等方面取得的积极进展。他指出,评价结果显示新开发银行在发展过程中成果显著,同时还需在一些方面不断完善,以更好地适应发展需求,在国际金融领域发挥更大影响力。
北京大学长聘副教授徐佳君女士指出,随着全球经济格局的变化,官方出口信贷在国际发展融资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她强调,现行的OECD官方出口信贷规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空间,未能充分考虑不同产业和国家的实际需求,并为优化官方出口信贷国际规则,提出了相关建议。
分论坛一“国际发展融资机制及其创新”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宋锦研究员主持,并对各项研究成果进行了深入点评。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组织学院王金强教授指出,气候融资不应仅被视为绿色发展的单一自变量,而应综合考虑公平性、风险管理和与国家政策的耦合性等因素。他以绿色气候基金为例,分析了其在资金承诺、分配及治理结构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上海政法学院国际法学院曹俊金教授围绕“国际气候援助制度的分析” 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且全面的发言。从发展历程、时代意义、基本框架、制度挑战以及优化路径等多个方面,对国际气候援助制度进行了系统阐述,为与会者清晰呈现了该制度的全貌及其面临的复杂情况,也为进一步完善国际气候援助制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厦门理工学院陈燕鸿副教授围绕“新开发银行独立评价体系及其创新”主题,详细阐述了新开发银行独立评价体系的目标、作用、创新之处及其对国际发展体系的重要意义,为理解新开发银行在国际发展融资中的角色与贡献提供了全面视角。商务部研究国际发展合作研究所刘娴副研究员详细介绍了国际上混合融资的形式与实践。她指出,当前全球形势下,混合融资布局加快,工具多元化,且国际规则标准不断演进。刘娴认为,中国应借鉴国际经验,结合自身特点,积极探索混合融资模式,以撬动更多私营资本参与国际发展合作。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国际发展合作研究院姜璐助理研究员以美欧全球基建计划为案例,深入剖析了其融资安排的创新、进展与前景。她认为,该计划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发展融资本身的突破与创新,如公私混合模式的应用,但也面临如规制设计复杂、评估可操作性难等问题。其进展和落地情况值得持续关注,也为中国海外融资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叶玉副研究员梳理了多边开发银行改革的背景、内容和成效。叶玉指出,随着全球发展格局的变化,多边开发银行被寄予更高期望,需承担更多使命,包括提供全球公共产品、扩大资金规模等。她认为,多边开发银行应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寻找机遇,加强合作,提升自身效能,以更好地应对全球发展挑战。
分论坛二“中国与国际主权债务治理”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政治经济学主任熊爱宗主持。康奈尔大学政府系博士生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中非研究中心研究员黄昱帆通过数据分析展示了中国海外贷款的规模、结构及分布情况,并以赞比亚、安哥拉、津巴布韦和老挝等国为例,深入分析了双边债务处理方式的利弊。他指出,中国在债务处理中面临诸多挑战,应更加全面地评估双边与多边债务重组方式对自身及债务国的影响,加强与其他债权人的协调合作,积极参与国际债务治理体系改革,以维护自身利益并促进债务国的可持续发展。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陈沐阳助理教授围绕“主权债务治理:变革与挑战”这一主题,通过对中国发展融资模式的分析,结合国际形势变化,探讨了主权债务治理面临的挑战以及中国在这一领域的角色转变,引发了大家对主权债务问题的深入思考。中国农业大学国际发展与全球农业学院黄振乾副教授则从援助竞争的角度出发,研究了其对受援国发展道路选择的影响。他通过实证分析发现,中国援助在与其他援助方竞争时,能显著提升受援国民众对中国发展模式的支持度。黄振乾认为,中国应继续发挥自身援助优势,注重援助有效性,同时加强与其他国家在援助领域的沟通与协作,以应对援助竞争带来的挑战,共同推动受援国的发展。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国际发展合作研究院王钊副研究员从政治经济角度解释了发展中国家新一轮债务问题。她认为,债权人之间的关系对债务问题的扩大或蔓延具有重要影响,发展中国家在进入国际资本市场融资时面临风险,外部经济和政治环境也会加剧债务问题。王钊强调,中国在国际主权债务治理中应发挥更积极的作用,加强与国际社会的合作,推动全球债务治理体系的完善。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博士生应玲蓉系统梳理了全球债务机制的发展历程,并阐述了中国在其中从外围到中心的角色转变。她提出,中国应进一步完善自身债务关系体系,包括优化贷款结构、提高信息透明度等,同时积极参与多边债务治理,推动规则优化,加强与国际金融机构的合作,为构建更加公平、有效的全球主权债务治理机制贡献力量。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张效民副教授以巴西为例,探讨了国际发展三方合作中的角色平衡问题。他指出,在国际权力结构和援助体系变化的背景下,巴西在三方合作中扮演着多重角色,但也面临角色冲突等挑战。巴西在国家安全、经济发展和国际地位等方面的角色定位对三方合作产生了重要影响,其经验和教训为其他国家参与国际发展合作提供了有益参考。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组织学院崔文星副教授围绕“‘小而美’融资:机遇与挑战”这一主题,分析了“小而美”项目在国际发展合作中的相关情况,详细阐述了“小而美”项目在融资方面的优势,提供了一个从微观项目视角看待国际发展融资的新维度,引发了大家对优化项目选择与实施策略的思考。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国际发展合作研究院院长黄梅波教授在总结发言中对参会嘉宾表示感谢,并希望通过此次论坛,进一步促进国内外专家学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为全球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本次论坛的成功举办,为国内外专家学者提供了一个深入交流和探讨国际发展合作与融资问题的平台,对推动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和实践发展具有重要意义。